一、热点背景
2020年2月14日,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赢得这次大考,要求我们既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放眼长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二、热点透析
(一)现状
公共卫生是个大命题,涵盖了疾病预防、提高生命质量、健康促进等与公众健康有关的很多内容。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和灵敏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预警机制。通过信息直报系统,有关的监测信息可以实现快速上报。比如2013年,在上海出现的H7N9病毒被及时发现;2015年,进入我国的第一例MERS病毒感染者也被及时发现,感染者的流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也被确定……这些都为切断传播途径、比如保护易感人群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共卫生领域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纷纷出现,大到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小到一个人佩戴口罩的行为,都需要树立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公共卫生建设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需要社会各界分析其中的规律,如此我们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护水平才能更进一步。
(二)问题
经过对当前疫情防控中三个重要环节的细节分析,发现了一些需要提升的方面。
一是在防的方面。尽管长期以来我国卫生服务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公民健康责任感与健康素养仍然不足,在应对重大疫情时矛盾尤为突出,一些无防护、高危行为、不健康行为屡屡出现,健康素养防线没有筑牢。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多年,但由于缺乏针对重大新发疫情的演练,反应速度不够,预警机制也不完善,对最佳初始防控时机把握不够准确。一段时间内,部分信息和实践不够畅通,一些重要的防疫手段和程序没有严格实施,疫情相关的法治保障不足,没能有力阻击疫情的开端。
二是在控的方面。此次疫情暴露出一线防疫和医护人员存在短缺、基础保障设施缺乏、战略物资储备不够、新型病毒疫情相关公众健康教育不足等问题,给疫情控制带来了难度。对病原体、中间宿主、传播途径、人员流动和终端个体等传播链条中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不够有力。对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和跟踪不够及时完备。
三是在治的方面。重点地区医疗保障仍有短板,尤其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人员、物资等不能在第一时间高效率进行调配。在治疗初期,相关人员的防控意识不够充分,造成一定的感染风险。在治疗过程中,分诊、病程和治疗方案不够迅捷,未能和防控环节形成良好的信息和数据互动。
更为重要的是,防、控、治三者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没能很好地结合和联动,反应速度偏慢,互相衔接的问题凸显出来。实际上,防控治三环节间的联动正是快速、有效阻断疫情发展进展的特效药。预防是基础土壤,平时的预防工作基础不牢就会带来控制和治疗环节的一系列漏洞,无法遏制疫情的发生。控制是核心环节,但如果不和上游的“防”结合为一体,忽视对下游“治”的过程的支持,会出现医疗过程中防护和控制不到位造成的感染,以及防疫经验、信息、样本和数据等未能给诊断、药物、疫苗的研发提供最快最有力的支持。治疗是关键手段,但医疗过程中往往关注病情和治疗方案,应反向考虑对整体人群防控工作的反馈,以及密切关注防控情况变化。由此可见,我们真正期望的是“防、控、治”联动的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